2013年9月11日 星期三

9/7-8輔七部落之心課程-內本鹿小學.原民野地系統(領隊日誌)



第七期生態登山輔導員_部落之心
內本鹿小學.原民野地系統
領隊日誌by鰻魚


文中是我在活動過程的紀錄/觀察與一些反思
某些部分乃是個人這些年來參與其中的一些經驗交錯
無論如何就跟大家分享吧~
時間:2013/9/7-8

成員:
部落講師:DahuDama DahuBiun
輔導員:langusabus
學員:Jams、小mo、火城、子騫、柏凱、舜永、果子狸、姿宇、小叮噹

行程:
Day1:鹿野車站-蝴蝶谷-蝴蝶谷步道-樟樹休息點-maibut家屋-營地
Day2:營地-maibut家屋-鞦韆下切點-鹿鳴溪-蝴蝶谷

內本鹿小學是登山學校的一個重要發展聚點,初衷秉持著與部落共行的想法也陸續發生的一些好事,從一開始的跟著回家到重建家屋,協助招募志工與募款,開辦內本鹿小學的原民系統野地課程,到今年以美奈田為據點結合動物監測、亞成鳥計畫、登山補給站-中海拔系列活動等,我們一直在動態的學習與調整當中慢慢往理想之路邁進。為了讓新進的輔導員也能領略到內本鹿精神,也希望不斷能有新人接上內本鹿這條線,因此拉車到台東來上課。這次相當特別的是應校長要求作了一本手冊,原本只是要提供植物圖片給學員參考,但忍不住前言後語加些東西,看起來似乎有那麼一點點書的模樣了。



相遇蝴蝶谷
在蝴蝶谷相見歡的時候學員聊到想要多了解植物的部分、遷徙的故事、布農族的分布與故事、山裡的知識等。由Dama dahu給了每位學員一個布農名字,這兩天就在這個新名字當中學習布農生活。這次的講師是第一次搭配的組合,除了dahu校長今年很常一起上山帶隊,算有默契;另兩外我也好一陣子沒有一起搭配上課了,Biun更常常嚷嚷自己被內本鹿小學退學。一開始心裡還有點擔心兩位害羞的布農老師會不會太過靦腆,後來發現這樣的擔心是有點多餘的。

這次要走的路對我來說也是初次造訪,過去很習慣很熟悉的內本鹿古道東段因為蘇鐵林病蟲害而不開放,少了最佳上課場地只好退而求其次。蝴蝶谷的這條路線Dahu校長暑假已在此進行不少梯次的營隊,同時也是Dama Dahu的獵區,雖然自己不熟悉沒太多掌握,也放心交給他們安排。內本鹿小學進入第2個部落接班者,也是一個轉換與適應的時期,我想環境對這些講師們應該是信手拈來到處都可以是教學的場域。

這次特別的是在行前通知上只列出少少的個人裝備,其餘關於舒適保暖的部分就讓大家自行決定,因為只有兩天一夜加上是淺山地區,因此作了這樣開放式的體驗嘗試,活動當天的確蠻多學員沒袋睡袋睡墊,除了被蟲玟干擾以外倒也沒聽到有人因為太冷而睡不著。為了保護脆弱的人類,有許多的現代化物品可以讓我們輕鬆點/舒服點,要說有無關乎於生命安全「帶與不帶」都是一種對自我認知的抉擇,如果你夠了解自己你可以作出最好的判斷,這樣的巧妙安排只是為了讓大家有所匱乏下更了解自己的容受力。

開跋前進
其實這段路程不長,在地圖上也許不超過1.5公里,進入蝴蝶谷溪畔步道沒多久即開始上坡,入口是條不甚明顯的路徑,來過幾次居然也沒發覺過。在此作了入山儀式(mapakaun)還懷疑dama dahu的方向怎麼逆向去了?原來是我搞錯路徑方向,害的小mo事先過溪又在回來。

這次很應景的準備了台東特有的中秋月餅,在08年的時候我們的課程也同樣在鹿鳴山區,也買了這樣的月餅作入山儀式,同樣的讓學員們很驚艷說著下山要買回去當伴手,不過Dama dahu的入安儀式實在太快了,還來不及感受那股虔誠就結束,在這過程當中忍不住會想起過往老人還在時上課的一些回憶。入山儀式的聚點dahu一口氣介紹了好多種的植物,他自己本身立志當農人,又喜好研究民俗植物,對於這些花草樹木總是會多留意幾分,因此上山前作足功課。只見學員狂抄筆記,深怕無法記住這些植物的功能/用途似的,所幸這路上大家也慢慢走,慢慢聽,不過顯然對於有些學員來說是很專心的在走路的,眼前看到的也許就是如何好好的踩著下一步。

第一個休息點是有棵樟樹的地方,隨意的拿出Gps來看看位置,已經到海拔450m幾的地方,在取入山的下方,此時路段進入腰繞均高的路段,不過一路上仍是以低海拔植物為主,山棕/黃藤是我們的好朋友。不知為何聊到山羌沒有膽的這是兒,問了Dama dahu他說山羌跟水鹿都沒有膽,於是我們在水鹿有無膽這部分有小小的出入(事後証實鹿科動物均無膽囊,Dama Dahu得分!),獵人因為分解與處理獵物的關係自有內建一個動物的生理構造。路程中獵人對於環境的觀察也很敏銳,舉手投足間的小動作自有其道理在,觀察是學習的第一步。

Maibut家屋是在一個向陽坡的遺址,根據dama dahu說有兩戶,也是姓胡的人家。原本期待在家屋可以有針對布農「家」的分享,不過時間接近中午,坐夜車下台東配上無風的低海拔讓人十分想睡,於是乎午餐過後乾脆來個內本鹿特有的午休時間,Dama Dahu跟海亮往前探探有無更好的營地,回報往前走一段有「好一點點」的營地。




營地的尋找與創造
說是營地不如說是比較平坦的林地,由於要分組操作,因此讓學員各自去尋找可用營地,「好的營地是找出來而非創造出來的」看來在三塊營地當中幾乎都破戒了,破戒的可不只這。總之上部落選擇在樹林裡的一小塊地,看似溫暖侷限之地,沒想到睡起來很冷;中部落只有5人卻創造出10人的大營地,相當舒適的同時只能說整很大囉!部落老師們在我沒留意之下已經打理好一個營地,也找好生火/烤火的地點,舉手投足之間充滿對於環境的了解,隨時去取還立在樹上的枯木回來當火材(這是我所注意到的,雖然有些木頭看起來很粗壯,但幾乎都是死的),在找營地的時候材火與水源是很重要的考量,特別是在相當依賴火的原住民生活裡,水源就在我們下方,除了很陡以外其實相當方便。
中部落的10人大營地
                                                                        上部落
中部落好寬敞


討論下午的操作課程中


午後的操作課程
這次依舊是分了三組跑關,Dahu校長負責搭爐灶與起火;Biun負責石板陷阱;Dama Dahu負責ahu的教學。每組只有3人因此可以讓每個人都有練習的機會,除了陷阱以外,晚餐就會立即的使用到爐灶與生火的實作,因為晚餐是白米+豬肉,由各組自行炊事。我們則負責煮南瓜野菜湯(路上採的過貓)給大家當作配料,而Dahu校長帶了地瓜,因此晚上我們有很成功的地瓜飯。晚餐有將近兩小時的時間可以準備,各組除了要找材火生起火,還要順利煮飯(據說都有成功),烤完豬肉,出乎意料的是一組用石板來烤肉,另一組則是用煎肉的方式(好像有點犯規)。看到我們的老師們用串燒煙燻法才嘖嘖稱奇,這可是會令人回味不已的味道呢。
                                   石板陷阱(hadun)


                                    套索類(ahu musuhu)


                                             三國鼎立灶與生火


晚餐真的要自己來喔(白米+豬肉)


                                       老師們負責主南瓜野菜湯給大家配


夜間分享
今天的團隊日誌由小mo和柏凱負責,兩位實在相當細心的紀錄,根本是鉅細靡遺得把今天的行程倒帶了一次,輪到每個人的分享時只記得Jams提到「在行走中如何能樂在其中享受自然?」,果子狸說到「曾經看到一篇論文提到爬山的時候看到的是甚麼?別人的腳(登山鞋)」。接著在很客氣的輪杯下,從maibut家屋與由來,又聊到布農的傳統規範(犯禁忌masamu,為什麼出發前不能放屁/打噴嚏),Biun老師談到自己當年尋根年代的甘苦(以前說這段故事的人是nas Dama BiunBiun總是在旁邊靜靜地聽,現在終於換他來講這故事了),夜裡唱著酒後道歉歌暫時結束夜晚的喧囂。

抓螃蟹gagalung
精神尚可的跟著下溪抓螃蟹加菜(因為很嗨,所以沒有看到任何動物眼睛)。有趣的是Dama Dahu在抓螃蟹時好像小孩子一般,動作迅速靈活衝得比誰都還快,像是轉變成一個多話的人似的,教著我們要怎麼抓才不會受傷,如何分辨公母,懷孕的放她走(小螃蟹會聚集在媽媽的肚子上,會看到一堆的小螃蟹呢!)還有看到白色的螃蟹,他們說這是taki-luden,這種螃蟹比較苦所以不會吃,因為喜歡在山上有水的地方鑽洞常常造成土石流(誇飾法)!回到營地有一搭沒一搭的聊天到將近12點,難得這兩為如此的聒噪,以前幾乎都是nas Dama Biun的舞台呢!



第二天
次日清晨在許多的山羌聲音中醒來,當然也搭配幾次槍聲,畢竟這邊是部落淺山的獵區。在睡到自然醒下,其實7點多大家也陸陸續續醒來打理自己的早餐。不知不覺眾人圍到烤火區,煮著開水,烤著吐司麵包,自然而然形成在山上生活的樣子,火是聚會的中心。早晨的聊天也聽到許多的打嘴鼓與趣事,比如說Jams昨天在夜間觀察回到營地時還認不出來,很認真的看著他們晚餐使用的石板,狐疑的問著我們「那是什麼啊?」(據他的說法是因為鐵碗造成反光很像三隻眼睛),我則惡狠狠的說「臨刀啦!齁~」原本是個祕密但他也似乎樂於分享出來給大家笑。

第二天其實沒有太多的課程,上午要月桃飯的教學,因此從第一天的上午dahu校長就邊走邊採材料(假酸漿、月桃葉),前晚也泡了糯米(要感謝Biun的提醒),搭配小米、香菇、豬肉、花生、南瓜,基本上就是類似原住民的肉粽。大家分組把材料準備好,有的負責去生火暖灶,有的負責切南瓜,待所有的材料備齊後開始月桃飯的教學,由於月桃葉不足,將第一天中餐的粽葉繼續使用(也真巧),大家各自包裹自己的午餐便當,我也包了兩個長條型一個肉粽型的月桃便當,相當滿意。各自的烹煮時間我請兩組準備一個回饋的節目,透過戲劇表演的方式把這兩天所學的整理一下呈現出來。


Mapunahtun(交換訊息)

就在學員們各自處理午餐的同時,我跟老師們也烹煮著我們的月桃飯,可口可樂裡還剩300cc的酒,為了幫大家暖暖口,醞釀等等的分享情緒開始執杯,於是有了很獵人的對話。酒過幾巡後聊天的話題不出於山,哪邊有哪些動物,在過去一點的地方就有水鹿了,回憶著打獵的過程。我則回憶著上次跟Dama DahuBiun一起帶課程的那次,轉眼間也過了4年才又碰在一起合作,這次是搭配新血校長Dahu,也許還有一些需要培養的默契,但至少這一切有了延續。已經有點茫的我翻著手冊,看著印地安酋長的那段話,有感很想分享其中的一段,不過這種情緒因為學員表演太好了,突然不連戲而作罷。






接近中午學員帶著各自的月桃飯來到主營地,比較安靜的中部落先開演了,是以比較平地人登山和跟原住民登山為主的戲碼,相當的有意思的比較也幾乎把「長老」教的都聽進去了,有很多的細節也許等該組的團隊日誌再來分享吧!長達15分鐘的幾段戲碼,看來讓老師們相當開心。上部落則時隨興演出組,據說是因為要演的都被演光了,因此他們演出似乎都集中在夜間活動(參與者幾乎都是上部落的學員),雖然那幾幕讓Dama DahuBiun害羞的不敢看,這畫面看來相當的有趣呢!結束前Dahu校長侃侃而談了一些自己的想法,以及對於部落的使命感,特別是想要傳承給部落孩子可以跟環境連結在一起,而這些在主流教育當中可能是無法給予的獨特價值。


在學習malastapang後我以登山學校的輔導員作了一個小結,雖然這些話也許對於初次造訪的學員來說進來得太快,不過仍就是要讓新的輔導員了解我們在內本鹿的想像,那不是單純的登山,也非單單只有取走的學習,更希望的是可以跟土地/住民產生一種深刻的連結與回饋。內本鹿就像是一個催化劑,我們就像是在撒種子一樣,期待著後續的效應。不甚滿意回饋與分享的部分,總覺得氛圍不夠還是嗅到下山的心情,似乎少了點什麼,卻又說不上來。

下山當中因為大家選擇水路,也讓我有機會觀察到學員的走路方式,忍不住為期末攀登捏了一把冷汗,中間還發生走錯路的插曲。所幸最後仍平安的到了蝴蝶谷,有幾個嗨咖在看來大家的狀況似乎也還OK


由於這次的課程是搭配登山學校的輔導員訓練,因此有些小小的反思:
1.       在最後帶領分享我覺得我帶得相當失敗也缺乏引導與醞釀,讓部落老師也不知道該講些什麼,也不想讓學員用輪流發表這招,因此一整個處於一個尷尬的狀態,窘。
2.       在整合這次的部落課程與前一堂LNT室內課的部分沒有出力很多,沒有時間好好去處理與討論可能的衝擊,這部分有賴後續課程再加強,此部分本人甚感相當的心虛。
3.       過往在帶領內本鹿的課程當中會置入「尋根」「返家重建」作為一個重要的核心主題借以反思人與山林(土地/自然)的關連,但由於能夠把這件事情很深刻的分享出來的人(nas Dama Biun)不在了,也許是該調整的時候了。帶領課程時才感受到原來某些精神,某些堅持,某些故事,真的會隨著一個人的離去,也不一樣了。現在才深刻的感覺到那樣的生命""度,帶給每一個初相見的人感動有多麼深刻,那真的是活生生獨一無二的生命經驗與傳承,逝去的不只是一個軀體呢!
Share: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