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22日 星期一

走入林班故事場域-延平林道踏查~1


延平林道踏查

即使是一條走過無數次的林道,仍然有著許多未知的故事,等待探索。
因為早期的造林政策,而有了延平事業區,當時隸屬於鹿野工作站與關山工作站的管轄。從民國50幾年到近80年代,開鑿了至少長達52公里的林道主線,而支線更是數不清有多少公里數了。據說鹿野工作站曾歷經大火,許多的資料當時付之一炬。部落有許多人在60-70年代(以目前所能問到的人)都曾在林班工作過,舉凡砍草、整地、篩土、裝苗袋、苗圃育苗、揹苗、造林、揹工、開卡車以及養路班與伙房等,也造就出一種林班經濟系統。1941年後,內本鹿地區的布農族人被移居到平地後,人再度回到山裡活動與居住,應該就是林班時期(約民國56年開始)

這一次我們沿著林道主線行走,目的是紀錄在這條路上殘存的林班建築遺構,特別是還沒倒塌的結構。當時設定以林道之外的43K的苗圃工寮為主,再來就是在12年前曾在佐美姬山北邊所遇到的一間,暫稱之為鹿皮工寮(因當時發現工寮裡有撐好的完整鹿皮數張)。除了這兩處之外,林道上工寮的密度極高,19.5K25K30.5K38K43K44K46K48K52K等,特別是43K之後每走一段就有一棟工寮,但這些工寮大多已坍塌或不完整,甚至也被荒煙蔓草覆蓋住

延平林道的盡頭爬升到海拔約莫2490公尺的越嶺點,小禿山北峰附近,小禿山這區稜線平緩稱之pandian(菜菜山)是獵物很多的意思。在接近越嶺點前有一工寮稱之為「倉庫」是昔日民生用品的轉運站(目前已倒塌,只剩殘骸),卡車將貨品運送到此,之後各工地所需要的民生必需品,皆已人力揹負,因此有人比較喜歡做揹工,因為賺的比固定薪資的砍草工人還高。但還是有人願意領著基本日薪150元,辛苦的砍草著~

初次看見43K的苗圃工寮便為之驚艷,畢竟在這樣的森林裡出現一棟木造房屋,外觀上還仍保存如此完好,感覺時空彷彿是靜止一樣。而這一處是tama dahu小時候跟著媽媽上山作林班時,還有記憶的工寮。他說那時年紀很小,但他印象很深刻的是某一天早上起床時,大人都不在了,工寮外是雪白一片的霜。而他第一次吃到野生愛玉,就是在這裡吃到母親親手搓的愛玉。


當我們要開始測繪並記錄這間工寮前,tama dahu交代我們先行祭告後再進入,就這樣看著陽光下炊煙裊裊,映在工寮前。這次的測繪手是兩種不同風格型,一位是室內設計師,因此是紀錄工寮的平面與結構圖;另外一位則是要餵養故事才有靈感的設計師,祭告完後也就分頭進行工作。






在工寮的周邊是一層一層的苗圃,這些都是靠人力開挖出像梯田般的層次,而灑水系統也要做到能澆灌到每顆小苗。當小苗長得夠大之後,就會裝入苗袋,加水保濕後,再由揹工送到內本鹿裡的各個區域種植。


 探索這樣的區域常常覺得在挖寶,也許是前人遺留下來的垃圾,卻成為現代窺見過去的線索。在工寮外如是,工寮內亦然,木造通鋪至少可以住上50-60人,廚房的爐灶與小餐廳,還有簡易型的蹲式馬桶等。在過去沒有發電機的時候,夜晚照明就依賴煤油燈或蠟燭,曾經聽過長輩說蠟燭還要自備,大家都很省著用,吃完晚餐後,點著蠟燭到自己的床鋪上就熄火了,哪有甚麼晚上把酒言歡的活動啊!







[本山場罹難有緣無緣孤魂位]

在這一段路上有一個特別的鐵皮工寮,裏頭設有有緣無緣碑,每一次的經過tama總是會停下來,特別做祭告~記得2007年上山時還要特別找一下,因為工寮被高大的芒草給淹沒,近幾年,不知是動物吃的勤奮抑或是環境的改變,附近的芒草都退去,路邊的小工寮很明顯不容易錯過!

 據說民國68年左右,那時延平林道是載運木頭的卡車載走的路。為了維持路況良好,林道上多設有養""班。沿線因工作的需求,也搭建不少工寮,一個工寮裡所住的工班往往都是好幾十人。有時,工作會長達一兩個月,父母也會帶著小孩一起上山工作&生活~

在某個晚上,可能是連日陣雨的關係,當時有一家人,想移到安全一點的工寮躲避。在夜裡盡快地把人送過去,最後剩下一個小孩還留在原來的工寮等待接駁。沒想到,一個土石流把其他家人包括工寮都給淹沒了~獨留那一個孩子。

這個紀念碑,不知從哪一年開始設置。就這樣每年走過,總是會提起這個山難事件~碑前的木桌,就是當年在山裡砍伐裁切成塊的檜木。

本文作者:劉曼儀



本授權條款允許使用者重製、散布、傳輸以及修改著作,但不得為商業目的之使用。若使用者修改該著作時,僅得依本授權條款或與本授權條款類似者來散布該衍生作品。使用時必須按照著作人指定的方式表彰其姓名。
Share: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