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7日 星期二

, ,

與藤的春之約



近來連日的陰雨,陽光好像離得很遠,空氣中都透著一點霉味。這樣的天氣特別適合在室內靜靜的手作,兩個月前開始的藤編春季班也在這樣的季節畫下了尾聲。

這次的課程一樣是從入山採藤開始,慢慢的處理、照顧採集來的藤料,轉換為可用的素材,然後一條一條的編織成籃。春分前的週末,眾人便帶著一個編籃的期盼聚集在卓溪鄉太平部落的 tama vava 家。


我們的藤師:Tama Vava


雖然很早就聽說太平部落有個仍然在做藤編的老人家,但我也是第一次有機會跟著 tama vava 學藤,尤其前陣子心中敬重的另一位長輩的過世,更提醒著自己要珍惜每一個跟老人家學習的機會。初見 tama vava 便發現他有一雙銳利的眼睛,不笑的時候如戰國武將般煞人。但當他一開口就可以感受到一種樸拙跟可愛,一開始的自我介紹他用很認真而誠摯的口吻說:「我叫余清山,外號『星期三』。」

然而一到山裡 tama vava 的表情就不一樣了。他帶著我們到部落的後山採藤,解釋完取藤的要領之後他就自己一個人隻身走入山中更深處,我為著紀錄 tama vava 的身影跟在他後頭。年過 70 的他依舊身手矯健,頭也沒回的只跟我說了一句「這裡很陡,小心」,然後環顧四周的森綠,腦中已開始分析每一條藤的走向、是否好拉、該往哪個方向拉等等,隨即俐落的把藤從樹冠拉下,鋸成一段一段的,然後,席地而坐拿起柴刀就開始剖藤。

直到此時,他嚴肅的面具才終於放下,恢復一貫和藹的笑顏,開始跟我分享這個跟著他大半輩子的生物:黃藤。


藤編的精要在於藤


嘗試過自然素材編織的人大概都有個共同心得,那就是材料的取得跟處理才是真正費時費工耗心力的部份,至於編的功夫,往往是最容易的。就拿藤編來說,取藤本身就是一門學問,要挑選掛在空中,尾端向陽的藤,藤皮的品質才會比較好;至於在地上爬行的藤,吸收了太多的陰濕之氣,就是次等之選。但掛在空中的藤因為纏繞在枝幹之間,尾端的倒溝又緊緊的抓著樹冠,往往需要耗費很多力量,用對方向才能夠拉下。拉下之後的藤再按需求的長度分段。

一段段的藤條取得後要先去節,然後開始剖藤與去肉,那是另一個技術關卡。回想自己初學剖藤,總是很容易走歪,如果沒有即時橋回來,可能就一瀉千里變成兩半長短不一,最後雖然取了一堆藤,真正能用的卻沒幾條。也因此當學員在剖藤時,tama vava 總會拿著他的大把山刀巡迴醫療,一見到學員剖歪就即時搶救,只見他將藤站直,憑著山刀的重量一揮,原本離家出走的刀痕就乖乖回來,在藤條上走出一條筆直的中路。

粗剖好的藤在晾乾之後就要開始削成可以真正拿來編籃的藤片。相較於剖藤的技術門檻,削藤則是細心與耐心的考驗。一個藤編籃每個部位所需要的藤片寬度、厚度、弧度都不同,這就必須仰賴一刀一刀的削切。適切整型過的藤片才會比較好編,最後編出來的籃型也才美。

至此藤料的處理大致已經耗去大半的精氣神,然而也只有真正走過這樣完整的過程我們才能夠真正的了解藤。什麼季節採的藤品質堅韌不易斷、比較少蟲蛀?藤生長的方向如何影響削切剖劈的順暢度?節點的扭曲與突起該怎麼處理才能平順不斷裂?這些都是買現成進口藤片或使用打包帶所省略的旅程。

然而,這還不是藤的全部。


植物的全能照護


「那個藤心也可以吃啊!」tama vava 坐在地上剖著他剛採下的藤的時候,一邊對著我說。「降血壓很有效,一吃血壓就往下掉,剛工作完很累的時候不要吃,會昏倒。」

「果實也可以啊,大概十月的時候會結果,酸酸的很好吃,動物都會吃。如果乾了就可以拿回家種。」他用柴刀去掉節上的突起,那正是藤長出果實的地方。

後來我才知道 tama vava 家的院子就有種黃藤,那是他用從山裡帶回來的果實育苗的。家裡種的黃藤不是為了採藤,而是為了取藤心,大概長超過兩公尺就可以取中間白嫩的地方,切成一段一段煮湯。前陣子過年的時候 tama vava 才剛採了家裡的藤心解油膩。

除此之外,就在剛剛行走山路之間,他不經意的砍下了一段黃藤尾,然後熟練的避開外表密佈的刺,從藤肉間取出一隻像雞母蟲般的蛀蟲,肥肥胖胖的,收到口袋裡說:「這個可以烤來吃,很好吃!」原來除了編籃之外,黃藤與我們的生命之間還有這麼多的交互重疊,而我眼前的這個老人家,就這樣用他一輩子的時間認識一樣植物。


從大學生到部落參與


幾年下來的藤編課也累積了一些固定班底,許多學員更是遠從台北、苗栗,繞過半個台灣來到花蓮縣卓溪鄉的太平部落與 tama vava 學習藤編技藝,其中不乏喜愛山林、原住民文化與傳統工藝者。每次的藤編課也會讓部落瞬間熱鬧起來,而在部落的人眼裡,所有的外來學員,不論年齡無分貴賤,一律都是「大學生」,好像我們離開都市到了鄉下就會瞬間回春一樣。

然而這次的課程還多了很多在地青年的參與。除了鄰近的中平、中興、古風等布農族部落之外,還有從山里部落來的賽德克青年,伯特。除了藤編他也學習弓織、網袋等等,「因為自己也有在打獵,所以想要學習這些工具是怎麼做出來的」他說。近幾年有越來越多的部落青年專注於自身文化的追尋與復興。

而對部落外的人來說,或許會覺得如此親近自然的工藝離從文明出生的我們很遠,然因為對藤之愛仍不遠半個台灣來與之相會。其實台灣是個山國,山離我們很近,就連文明中心的天龍國也是群山圍繞啊!阿詮與惠琳都分享著他們在學習藤編回到台北之後,到周邊郊山採藤的經驗。從舉辦課程的角度來說,除了希望編好的籃子能伴隨學員生活的日常之外,更希望與藤的情誼能夠延續在未來。

那是一段人與藤、與山的情誼。


tama vava 遠遠就看見後山上的藤,即將帶著我們入山採藤

採藤要不斷仰望天空,觀察藤的走勢

眾人齊力拉下黃藤

tama vava 氣勢萬鈞的拉藤

席地而坐就開始剖藤去肉,這樣揹下山比較輕

平凡之輩如我們拉完藤就累到要吃午餐了

滿身刺的黃藤尾內部卻是藤心佳餚

專注於處理藤料,也要跟夥伴打屁一下

有竹編經驗的詩琳連剖藤都有破竹的氣勢

tama vava 的醫療巡迴還附贈慈藹的笑容,撫平我們失敗受傷的心

滿滿的藤料需要細心照料

終於進入編籃階段,hundiv大哥說手指滿傷痕卻是甜蜜在心頭

蛤蠣的藤籃命名為「傳家寶」,他看他的眼神是愛啊!

編太緊,脫模是另一場戰爭 

最後一晚的一人一菜是對 tama vava 的謝師宴

從山中取回來的青澀的藤,最終成為心中寶貝的沉黃色的籃

揹上自己做的藤籃,期待成為未來生活中的好夥伴


Share:

1 則留言:

  1. 請教:tama vava接受訂購或客製製作嗎?感恩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