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5日 星期日

山胡椒學習基地生日快樂!




「山是一所學校」

這是台灣生態登山教育協會成立的中心思想。2007 年,當曼儀與部落相遇,她延續了這樣的想法,並進一步的「以部落長輩為師、布農山林文化為教材」,開啟了內本鹿 pasnanavan學習計畫,希望能夠建立台灣本土的山林教育模式。

12 年之後,這所山學校終於有了一個實體基地。

山胡椒學習基地的誕生


從前年我們開始跟部落的小學合作,帶領「小小 minbunun」的布農式山林教育課程,而最常入山的場域就是內本鹿古道東段的 mamahav 舊聚落。Mamahav 是指山胡椒之地,距離部落只有半小時的車程與半小時的徒步距離,沿途可見舊耕地、舊家屋遺址,與日治時期的清水駐在所平台,成了最適合孩子走入的初級山林教室,也是活生生的歷史文化博物館。

因為經常在此舉辦課程,臺東林區管理處也看見部落在這一區的努力,希望能夠跟部落合作,讓此處成為常態性山林教育的場域。在去年的 12 月 14 日,正式掛牌「itu mamahav tu pasnanavan 山胡椒學習基地」。

掛牌儀式當天,我們也邀請了曾經一同上山的師生們,分享他們走在山林教育這條路上的點點滴滴:

桃源國小


桃源國小是在地桃源村的小學,地緣之便也多次來到 mamahav 進行山林課。自從桃小轉型公辦民營之後,有更多資源投入文化課程,山林教育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環——畢竟布農族的文化與山脫離不了關係。除了帶孩子走進舊部落,也搭配傳統技藝的課程,並遠赴南投丹大山區親臨傳說射日現場。對於山林教育的規劃,學校也在一步步的實驗之中,未來希望能夠循序漸進的帶孩子深入部落後山,包含山胡椒學習基地、延平林道、美奈田山區,甚至是參與內本鹿的回家行動。

分享的淑娟老師也回顧自身的成長過程,沒有這樣的資源可以親近山林、學習文化,也因此更把握這些課程的機會,除了是帶領孩子,自己也在學習之中。

巴楠花部落中小學


相較於其他的分享單位,巴楠花是唯一來自於西部(高雄)的夥伴。是什麼樣的原因,讓他們每位師生都盛裝的穿上族服,舟車勞頓、翻山越嶺的遠赴台東?

「這是我到這個學校後,第一個發現的事:學生沒有族服,不會說族語,而且沒有可以帶孩子上山的長輩。」分享的琪瑤老師說。

巴楠花其實是八八風災後從山上漂流下來的,流離失所的多族群背景,卻也讓他們更有文化自覺。在實驗教育法通過之後,他們積極的建立以布農文化為本的課程,學年分為四季並搭配傳統祭典規劃核心學習:秋(進倉祭,服務學習)、冬(年終祭,單車返鄉)、春(播種祭,敬山學習)、夏(射耳祭,族群交流)。其中的敬山學習,每個年級都會有自己的一座山,讓山的養分在每年反覆滋養。

而正如琪瑤老師分享的,為了讓孩子找回自己的文化、回到自己的山,他也多次的與台東這邊進行連結,除了延平之外也多次走訪嘉明湖與瓦拉米。

崁頂國小


帶領崁頂國小的連惠老師一開頭就自我介紹來自排灣族的土阪部落。或許也是因為自己部落的尋根運動,讓他在帶領崁頂國小的山林課程時,以「kulumaha(回家)」為主題。恰好崁頂部落近年來也在進行家族名字與遷徙的調查與訪談,學校與此結合,除了帶孩子上山回到家族的祖居地,更連結到在部落的課程讓孩子知道自己家族的遷移歷史,每一個上台分享的孩子都大聲的說出自己的族語名字與家族名。

連惠老師特別分享了一件山中的感動,是某個在大崙溪營地的晚上,學生跟部落的族人、耆老們一起圍在篝火邊畫著族譜。在火光中共同完成彼此之間的連結的畫面深留在連惠老師的心裡,那是「只有在那個地方才能夠有的畫面。」

初來國小


初來國小的玉慧老師很早就開始有帶孩子爬山的想法,甚至自掏腰包買了多頂大背包就為了讓孩子上山。自從跟內本鹿結緣之後,初來國小的學生也成了最常跟我們入山的夥伴,除了山胡椒學習基地兩天一夜的山林學習,也曾參與在延平林道搭建工寮的五日山行。此次因故無法出席的玉慧老師分享,入山的經驗讓孩子更有自信,而且找到學習的快樂。

布農東群部落學校原教中心


不同於以上四個單位,部落學校是設定給成人的體制外教育機構,課程以布農族的獵人文化為主軸。曾經是學員,後來加入工作團隊的 salizan 也分享,有了文化意識之後價值觀也會跟著轉變,例如:砍草不只是清除雜草,會去注意不同草的用途,有時候看到滿地的野菜被砍掉就會覺得可惜;爬山時也不只是登山步道,更了解曾經活絡於該地的族群之歷史背景,讓自己與那個地方有了更深的連結。這些是體制內的教育所不曾有過的養分。


分享會中我們看到許多老師,感動於學生在山林中的成長。連惠老師說,他看到學生走在危險的山路上時,總是會停下來對後面的同學(甚至是老師)說:「需要我拉你嗎?」因為在入山的過程中,他們看到了部落長輩一起入山時的扶老攜幼,默默的在心中產生了影響,無形中實踐了倫理的傳承。

對於我們而言,其實讓我們感動的是這些認真付出的老師們。我們深知,要在體制內的學校推動山林教育相當不易,若不是老師們願意花額外的時間,處理行政上、財務上、規劃上的大小事務,孩子們就沒有機會接觸到自己文化中最重要的瑰寶。就像琪瑤老師說的:「手牽起來,我們還有彼此。」感謝默默付出的老師們,在未來的路上,我們還要一起向前。Uninang!


最後,以影像來回顧 1214 那天美好的流動:

各校的師生伙伴們穿上族服一同前往山胡椒學習基地

由在地桃源村的耆老帶領大家進行入山儀式

會場是工作人員活動前幾天密集的上山佈置,海報由內本鹿之友水豚子繪製

以自家生產的糧食妝點,是土地也是文化的豐盛

日治時期內本鹿古道的舊照片與這幾年課程的剪影,訴說這片山區的曲折

孩子們專注的眼神背後,是什麼樣的種子在心中埋下?

取材自然的食器是山林民族的日常

免不了要眾人合吃一鍋小米,外加那肥油直流的烤肉

忙了一個早上為大家煮小米飯 cina ali 完工後也露出滿足的微笑

曾經的駐在所平台成為山林教育分享的舞台,美好的交會,合影,散去


Share: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