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13日 星期五

, ,

走入山林,從山活中實踐布農的養成



Minbunun 的課程以一趟五日的山旅作結。這次除了 minbunun 本身的學員之外,更有初來國小的三位小 bunun 加入,讓原本的結業山行更多了一點實習帶隊的味道。多元的組成,包括國小、國中、大學、社會人士與資深社會人士,以及一條狗,讓這趟山行產生各種互動;壯年帶青年、青年帶少年的傳承也正是 minbunun 計畫的初衷之一。

Ka taluhan


這次入山的主題是 ka taluhan,搭工寮。延平林道 19k 處的工寮在去年 8 月完工,如今也即將滿一歲,這一年來除了回家隊伍的使用之外,也是許多入山人的遮風避雨之處。工寮的屋頂以芒草鋪設,在風雨的侵襲下已有多處漏水,這次的工程就以修繕屋頂為主。

一行人扛著肩上沈重的行囊緩慢爬升,逐漸走入重重綠意的深處,直到回首再也不見遠方的部落,白霧慢慢籠罩整座森林。經過一天半的行旅我們才抵達工寮,首要工作就是取芒草。所有人排成長長的人龍,tama 們在最前方負責將芒草砍下,其他人則將砍下的芒草綁成一束一束的,再以接龍的方式運回。屋頂要鋪好鋪滿需要非常大的量,工寮周遭都已經堆滿了如小山丘的芒草堆,才開始進入鋪設屋頂的工作。芒草必須一束一束、尖端朝下的鋪排在屋頂上,再以長條的木頭壓住固定,木頭之間則用鐵絲綁定。

剛鋪好的屋頂延伸到地面,芒草仍是青綠,讓整個工寮俯瞰之下像個山豬窩。而工寮的材料皆是取自周遭的森林與草地,更完美的融入周圍的山林。

生活的一切皆是山中的學習


除了搭建工寮之外,入山的學習不外乎勞動與生活。每天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取水、蒐集薪柴、生火煮飯。一頓飯是眾人合作的成果,所有人圍在灶火旁,有人負責控火、有人負責切菜,也有人負責垂簾聽政。在山中簡約的生活,灶火不只提供溫暖與食糧,更凝聚眾人的努力與笑語,做飯時總是笑聲不輟。無怪乎在布農的傳統中對灶如此重視,灶如果被破壞了甚至整個家族會放棄家屋遷徙到別處。

夜間 tama husung 與 tama dahu 帶著男丁們外出逛夜市,由 tama 領頭,青年幫忙搜尋獵物,小男孩跟著從觀察中學習;女人則在營地守候。狩獵也是布農山林生活中相當重要的一部分,尤其在寒冷潮濕的雲霧帶中,山肉是蛋白質與油脂的來源。這次山行山神給了我們一隻水鹿跟一隻飛鼠,也讓我們這幾天都有草藥味濃厚的水鹿湯暖身。下山前 tama husung 將已經在烤架上燻乾的水鹿肉分給眾人,讓大家帶回去給家人,這也是布農族最重視的「分享」,獵到獵物一定要分享給家人朋友。

幾天在山中的生活,時晴時雨,小彭與豪昇在第一天晚上就因為突如其來的大雨弄濕了睡袋,接下來幾天都圍在火邊取暖。事實上,延平林道的海拔約在 1000m 至 2000m 之間,恰好是台灣山林中最潮濕多雨的地帶,幾乎每次進入這個空間都會遇上下雨,久了也明瞭,只要不是括颱風,下雨也是一種好天氣,讓森林保持生機,也讓我們更享受陽光乍現的一瞬,或許這正是過去布農族人享受的生活風景。

布農式教育


最後一個晚上正在台東大學就讀幼教系的小 Dahu 跟我們分享他的畢業研究:一個布農父親的養育觀。其中也發現了過去布農族人的教育觀念恰恰好跟當代的華德福教育理念有諸多相似之處。小 Dahu 就分析了像是布農人帶孩子上山會讓孩子自由玩耍,一個簡單的孩子愛玩的爬樹遊戲,就讓他們從中習得了肢體協調與數學上的對稱概念,這與華德福教學法中對早期教育著重於動手實作與提供玩耍空間的概念相符。而兩者對孩童成長階段的年歲切分更是不謀而合。但小 Dahu 強調,他研究的是布農教育不是華德福教育,布農族人的養育觀在華德福理論提出前千百年就有了,他希望找出的是屬於自己族群的東西。

或許是因為此次的隊伍中同時有師大的學生小彭與豪昇與桃源國中的柔均老師,大家對於教育這個議題有諸多共鳴,而這次帶著三個小 bunun 上山正是布農教育的一種體現:在生活的場域中,小孩跟隨著大人的勞動,幫忙鉅木頭、搬芒草、切菜、洗鍋等等;也在山林的自然環境中玩耍——爬樹、玩水、追趕跑跳碰;盛飯時更謹守長幼有序的布農倫理。三個小 bunun 的加入著實為大人帶來很多麻煩,但也讓我們對照自身的成長過程,思考更多關於布農孩童教育該是什麼模樣?

Minbunun 計畫事實上也是一個教育養成的過程,現代社會體制之下如何透過布農式的教育延續布農人與山林的親密關係是這個計畫持續思考的命題。未來的實習帶隊我們將持續從孩子的身上學習、向這片古老的山林學習。















































Share: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