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3日 星期三

, ,

一二屆同行,武陵山行記



minbunun 二屆原訂的端午山行遇雨而延到早秋的教師節,學員們早在前一天就抵達台東,星期五一早便背著大背包齊聚 tama dahu 家。就像每次入山一樣,大夥分配好公裝後魚貫爬上貨車,連同臨時加入的兩個孩子(孟賢、欣蕙)與一隻狗(樂樂),樂樂也還是一樣,一上了貨車就焦躁不安的竄來竄去。車子緩緩駛離桃源村,不過不一樣的是這次不往紅葉,而是反方向往武陵前進。


延平鄉境之北:鹿寮溪流域

過去的入山課程大多在鹿野溪流域進行,然而這次的課程我們離開了鹿野溪的流域,走入北邊的鹿寮溪。鹿寮溪與鹿野溪隔著美奈田山-登能不山的稜線,每次走到 dauldaul 的盡頭,看出去就是鹿寮溪對岸的山。我們預計沿著鹿寮溪北岸的武陵林道進入山區,順便一探往加奈典山的稜線,而翻過加奈典山便可接到屬於海端鄉的紅石林道。這一帶山區雖然也是延平鄉的範圍,但畢竟屬於其他部落,過去比較少在此進行課程;這次的選擇除了帶點探路的意味,也希望透過到一個新的場域磨練與山的熟悉度。

我們沿路發現許多石菖蒲與金線蓮,反映了這一帶山區潮濕的環境。兩個孩子特別喜歡找金線蓮,一路上都在玩尋寶遊戲,金線蓮布農語稱 iupatas,iu 本身就是「藥」的意思,金線蓮可以生食、煮茶或泡酒,據說能消除疲勞;石菖蒲 ngaan 也是每次鄭校長的民族植物課必定會提到的靈性植物,嬰兒祭時會用他的地下莖做成項鍊為孩子命名,人與萬物靈性的連結真實而自然的存在於這片山裡。回程的路上大夥則到處找染網袋用的薯榔,背包重量不減反增,因為裝了滿滿的來自山的禮物。


從找路建立在山中的方向感

除了整地搭帳、生火煮食之外,這次學員也輪流練習在山中找路。透過地圖、指北針與現場地形的比對,還必須觀察四周的環境是否有人為留下的痕跡。台灣的山林中,若是登山客走的路徑通常會有各色的登山布條,若不是也常會有在地獵人留下的砍痕,仔細觀察這些痕跡就能找到路,再不然就必須判斷獸徑,老人家常說,水鹿走的路人也可以走,但如果不小心跟到山羊的路可能就會被帶到懸崖峭壁了!找路的過程不免需要來回修正,剛開始總是生疏,然而也只有讓自己反覆的進入山林練習,這樣的方向感才會成為自己的一部分。

tama dahu 就為大家做了什麼叫「路感」的示範,回程時從一條稜線腰繞到另一條稜線,繞了一大圈上上下下又回到營地,有些路也不是路,但抓了方向就能走,沿路還帶大家看木馬道與木炭窯。斜坡上一個內凹的巨大的坑洞,原本土覆蓋的頂端已經塌下,側邊的煙囪還留下一點痕跡。這種龜型的木炭窯源自日治時期供應駐在所所需,後來一直延伸到民國初期。而這一帶的林相多為殼斗科的植物,特別適合燒製成炭,自然而然的就成了山下人家的能源場,燒製好的炭源源不絕的送下山,供應給家家戶戶煮飯燒水,直到瓦斯普及這項產業才消失,徒留山林中一個個坑洞。


除了本屆的學員之外,一屆的玉慧與怡虹也回來參加這次的山行,兩天晚餐的料理就由每個學員各自準備一道菜,形成一個跨屆同樂會的場子。事實上 minbunun 不僅僅是一個課程,更是一個社群的經營,希望透過這個社群,同時結合部落內外的青年凝聚成一股力量。minbunun 的課程未來仍會繼續進行,除了招收新的學員,同時也在思考如何讓過去的夥伴能持續回來,滾動創造。














Share: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