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31日 星期四

內本鹿-尋根踏水追尋回家之路(本篇刊登於戶外探索雜誌)

內本鹿-尋根踏水追尋回家之路-1
劉曼儀/Langus 
內本鹿霍松安家族重建工作隊/台灣生態登山學校-內本鹿小學召集人
isa su lumah(你家在哪裡?)
如果一般人問:「你家在哪裡?」常常可以得到這類簡單的答案:「台中豐原、台北三重」等。但是當你走進台東延平鄉桃源村(pasikau部落),並問老人家這句話「Isa su lumah (你家在哪裡呢?) ,或許你得準備坐下來聽一段很長的故事。那長長的故事,揉合了一個山高水長的民族對隱野山林的朝夕思念,猶帶著無奈與心酸。
Pasikau,一個以布農族為主的部落。門戶造景以家族名稱作為牌坊,很容易可判斷那一戶人家彼此是親戚。我在訪談工作中意外的結識霍松安(Husungan)家族,透過老人家口中的故事與想像,以自己的雙足實際走一遭後,才有辦法咀嚼那些深厚的思念,並了解所謂的尋根與回家一段永遠無法在登山地圖上找到的美麗記憶。
內本鹿在哪?


(本地圖為吳尹仁繪製,紅色路線即是每年的返家路線)

內本鹿(laipunuk),對一般人來說,是一個極為陌生的名詞。以地理學來說,是中央山脈南一段卑南主山(sakakivan)[1]以南、雙鬼湖以北,南北所夾且披掛在中央山脈兩側的廣大區域。包含了高雄市桃源區與台東縣海端鄉、延平鄉。



遠處最高即是卑南主山

簡單而言,當你在高雄寶來或台東紅葉,遙望東方或西方高聳的中央山脈,那些濃厚雲朵所圍裹的雲深不知處就是內本鹿,布農族語為laipunuk

這塊區域曾經是魯凱族的地盤(更精確的說法應該是萬山社’oponohu的族群),但之後成為布農族兩大社群-郡社群以及巒社群的asang(部落)

為何翻山越嶺?
布農族,不是都住在南投嗎?內本鹿這塊區域,剛好是布農族遷徙的最南界。早期的農耕、狩獵社會,資源相當有限,當土地已經不足以養飽更多的人,部落便派出先鋒部隊繼續探尋下一個適合居住的家園。確定找好適合居住的地方後,部份的族人便會舉家大小出動前往下一個家。只是這樣的搬家形式得靠自己的雙腳走,幾座山之遙的距離只能隨身攜帶一些必要的工具,與族人到一個新的地方後,從零開始。

這種隨耕地與獵物而遷徙的生活方式,其實已傳承了數百年,直到二十世紀初期展開了巨變。日本人為了控管生活於山中的生蕃,從1924年開始,花了整整兩年的時間修築內本鹿越嶺道[2]。台灣在1930年到1940年之間,陸陸續續發生不少抗日事件。而內本鹿也不例外,1942年爆發了內本鹿事件。事件發生後,日本政府強制遷徙所有族人到平地(布農話把平地稱作sinsin,指瘴癘之地)集中管理。因此目前內本鹿的後裔多分布於台東縣延平鄉各村,以及少部份於海端鄉。另外地處內本鹿古道西段的部落群,在更早時已慢慢往高雄藤枝一帶遷徙。

追尋熊的足跡來到內本鹿
與內本鹿的人事物結緣,一切都歸因於台灣黑熊。2007需要訪查台灣黑熊的分佈範圍來到桃源村,一位大哥提及在老家重建石板屋時聽見台灣黑熊的叫聲,與目擊台灣黑熊的經驗。說得好像這裡到處都是熊似的,令人心生嚮往。而對於要在深山裡重建石板屋這件事,也有點半信半疑。就這樣在 2000年底跟著內本鹿霍松安(Husungan)家族重建工作隊,開始經歷一連串追尋回家的歷程,至今不知不覺已六年。





重建行動上互相扶持的Husungan(霍松安家族)兩兄弟

對於喜愛中級山探勘或是古道踏查的人,一定不陌生於荒煙蔓草中撞見駁坎或家屋遺址。重建行動的長輩Nas Dama Biun(已歿)與Dama Nabu並非出生於石板屋的一代,但他們的父母小時候仍舊出生於內本鹿的老家(mai-asang),且目前台東延平鄉八十幾歲的老人都是如此。於是,2001年至2003年布農文教基金會發起尋根運動,靠著老人所描繪的簡圖,在物換星移的環境下述說著舊部落的位置,這些老人的記憶才得以延續。兩位長輩也是在那時候投入尋根的探勘,一步步地找出耆老口中的舊部落。

nas Dama Biun,一個擁有與上一代接軌能力的人,或者也可以將他稱作獵人。但這樣的人在現實生活中往往有股遺憾。除非,獵人回到山林裡,一個他所能掌控、且本來就屬於他的世界。

Dama Nabu,自尋根行動初期至今,一直是帶領思想與行動的發起人,如果不是每一年堅定持續回家,並為回家行動籌措旅費與發聲,這樣的夢想也很難實現!

在找到老家之後,這兩位兄弟便發願要讓老家的石板屋重新站立起來。這樣不被大多數人看好的想法,自2006年開始動工。

尋根,拔山涉水深入荒野的家
現在,部落多藉由延平林道進入內本鹿,但林道的路況每況愈下,這幾年路況好的時候可行車至28 K,現今只能到15.5K。想像一下,背負將近四十公斤的重量,步行四十公里的林道,不時還得要度過驚險的崩塌地形。因此每一趟返家重建的行程,往往需要二十至三十天不等。


霍松安(Husungan)的家在Taki-vahlas(靠近小溪之意),剛好是兩條溪所包夾的一道尾稜。此處過去大約有十八戶家屋,是布農族遷到內本鹿的最大部落。這兒以往曾經是原始森林,在民國六十多年造林時期被林務局規劃為苗圃,當年育下的小樹苗如今已長成許多筆直的柳杉大樹。

內本鹿的山居歲月,從家開始
現代社會的分工如此精細,自己動手蓋房子絕非一件容易的事。何況地點還是個徒步六至七天才能到達的地方,更別說沒有電力來源,所有的工具幾乎都是背負上山。我們只能想像當時光倒流,祖先如何善用自然環境的資源,且嘗試學習搭建遮風避雨的古老之屋。

第一年的工作是要把家屋的斷垣殘壁恢復成漂亮的圍牆。當年只有三個人力,Nas Dama BiunDama Nabu與一位部落青年此處的石板大多厚重,除了收集原有家屋的石板以外還需要跟周邊的鄰居借用,搬運起來相當吃力。再加上六十幾年無人居住的老家已經長出許多粗壯的藤蔓與樹,光清除這些就花了許久的時間,最後才讓漂亮的家屋圍牆再度重現。

第二年的工作是找木料,林務局造林的柳杉是房子的重要樑柱來源。選擇適當大小的筆直杉木,砍倒後就開始進行去皮防潮的工作,因為這些木頭都要撐到下個年度。這一年有四個人力,但光靠手工能夠在時間內準備好的樑柱實在有限,往往處理一根長達六米以上的杉木就能讓人直不起腰。看著年長的Dama們處理之快,才覺得自己要學的東西還很多。

年復一年地利用年底二十多天的時間上山,工具慢慢地背、進度一點點地累積,這看似癡人說夢的行動,在大夥兒戮力的行動下持續轉動著!

當一棟家屋萌芽站立之時
內本鹿第八年,蓋房子工作進入第三年,也是部落人力最多的一次。十一個人打算用三十天的時間把家屋完成,行動中也看到了部落老中青的傳承。
Nas Dama Biun一直是蓋房子的首腦,這源自於過往建築工地的勞動經驗,卻是在回家行動中不可或缺的專業!所有的傢俬幾乎都是他準備-要取多少的木頭、去哪裡取木頭、把木頭拖運到工地(家屋旁)、把處理好的杉木修整成可以榫接的樑柱等等,完全是按照他的掌控!他常常會四點多爬起來抽煙,為大家先煩惱好接下來的步驟。上工時如同總司令般調度工作項目及負責區塊,其他的人就是他的手腳。在他的帶領下,不到兩個禮拜的時間就把家屋蓋起來了,還內裝有兩側大床、燻烤架、雙拼爐灶、石板餐桌、石板鋪面的地板、排水溝、菜園,以及寬敞美麗的前庭。那一年Husungan的家屋真的很美,當家屋的火升起,炊煙裊裊從圍牆石縫中竄出,好像在告訴祖靈:「我們回來了!」






房屋落成後,由最年長的nas Dama Biun呼喚家的祖先們前來

房子,得要有人住才叫做家
房子落成下山之時Dama Nabu:「房子蓋好了,卻感覺有點空虛。」房子要有人住才叫做家,希望更多的孩子可以踏上回家之路。我們還來不及好好地享用這幢無價的山中別墅,就遺憾地看到它因為莫拉克風災而坍塌。
這幾年開始有許多熱情的志工也加入重建行動,歷經了兩年的不知所措,內本鹿十一年(2013)因為有部落青年和大量志工的加入,終於一鼓作氣把坍塌的屋頂和可用的樑柱整理好。只是,在回家之前不久,一直是回家行動支柱的nas Dama Biun去天國遨遊,幻化成內本鹿的精靈照看著山中的人兒。

自一開始跟著部落的長輩,就深刻體驗到跟Bunun上山這件事情很不一樣。從走路的步調、山中生活的方式最重要的是對於山林的態度,布農精神完全展現在舉手投足與言談之間,這和過去所學的登山系統全然不同。回家是看似抽象(軟體回復)的過程,而重建(硬體建設)則是很具體落實的行動。除了定點的蓋房子以外,在回家的過程當中,有許多Bunun的默會知識(或者說習慣)無時無刻地融入。從一開始的跟著學習,到後來變成行為及思想都很有Bunun 的風格!舉兩個最好的例子來說:

mapakaun(祭告)
在內本鹿回家過程裡,mapakaun是一件很慎重的事情,不僅入山的時候需要做,抵達每個舊部落(石板屋)也會特別停下來,向家屋的祖靈祭告。在祭告者對山林說完話語之後,需點三滴米酒祭拜天、地、祖靈。祭告不只是在告知山林我們的組成與到來,亦祈求路途上得以獲取山林/祖靈的祝福。即使對於沒有信仰的人來說,也很容易跟著布農語的喃喃禱詞進入祭禱的時空,跟著做幾次後就很容易成為一種山裡的慣習。當你心悅誠服於這片山林,山旅往往也會特別受到眷顧。

Masamu(犯禁忌)
在山上的生活中有許多的禁忌,或者說一種默會的規範,最經典的應該就是出發前忌諱有人放屁或打噴嚏!只要在出發前發生這兩個狀況,部落的人會說下背包,等等再出發。打噴嚏與放屁都可能是來自祖靈或大自然的訊息(from Nabu語錄),或提示,這些行為會讓hanidu(惡靈)發現,來干擾你的行走,容易發生不好的事情。種種的慣習也許難以用科學方式解釋,但是在提醒彼此:「進入山林要帶著謙卑謹慎的態度,不要輕浮!」這些的samu對於山林狩獵文化的規範相當繁複,從出發前一夜、出發前一刻、行進中後、處理獵物等等。只可惜因為國家政策,族人被迫小心翼翼,甚至在此也不得分享這重點所在,只能留給有緣的人自行領會!

內本鹿pasnanavan(學校)-回家的延伸
像內本鹿回家這麼深刻的山旅,大部分的人是想參與卻力不足。台灣生態登山學校希望更多人來學習這樣的山林生活文化,也讓這些Bunun的山林守護者可以發揮他們的天職!因此2008年開始以nas Dama Biun為首辦理內本鹿小學系列課程,就像回家的歷程一樣,我們花了很多時間去找尋、實驗想辦的課程。傳承可以有很多種的方式,透過山中pasnanavan的營隊,以部落牆垣為教室、Dama為師,融合生態文化多樣性的面山態度、軟體的重建與進化成更自然的過程,是內本鹿和Bunun給我們的最大禮物!

Masail aupa?(一切都好嗎?)
甫結束內本鹿十二年的回家行程,這一趟路選擇自高雄萬山翻越出雲山回到內本鹿與部落隊伍相會。會面的那晚眾人圍聚火邊,Dama Nabu拍拍我辛苦的膝蓋說著長輩對孩子(家人)的思念,「masail aupa? 」過去這幾天的所見所遇,好似在等待這一刻多話的分享,masail masail就如同出獵的孩子回來在火邊跟長輩報告這一趟的故事,滿足地分享著從中央山脈西側的雲海峰頂,經過內本鹿Asahi駐在所,汲越滔滔潺潺的鹿野溪,直到升起家屋火煙那一刻的洶湧與平靜。

Masail masail!明年還要繼續!

家屋重建基金持續募款中!!



[1] 卑南主山,布農語Sakakivan是指此處為台東翻越往高雄的高點。回頭望可看到整個內本鹿的家鄉,因此有回頭望的意思。
[2] 內本鹿古道部分將另闢側欄補充
Share:

3 則留言:

  1. 你好:我是'oponoho(內本鹿)萬山部落的孩子,拜科技發達關係,很高興能夠在網路上看見你對故鄉的嚮往及找回我是誰價指,因為我也已經找快50年了,文字言語已經無法表達我整個心情沸騰的感動,更很期待家人(你們)明年可以跟隨者你們腳步一起走回我們的家內本鹿。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