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20日 星期日

內本鹿Taki-vahlas尋根踏水築夢去-4

順著小溪往上去,木屋站在那裏,那是我可愛的家,我住在那裏

順著溪畔往上,又度過了一支流,老家就是兩條支流所包圍的那塊土地。到老家的時間已經接近傍晚,在偏暗的光線當中,我還是注意到靠近河畔的一岸有許多青剛櫟,還有不少爪痕,太好了!未來幾天可以好好調查這邊的熊況。到達未來幾天將要共處的營地,又到倒塌的舊工寮裡拿出超大的藍白雨布,我們開始搭建自己的家。因為老家還沒有蓋好之前是不可以隨便入厝,只能在邊邊的地方紮營。在布農族的傳統裡是盡量不要去打擾到前人的家屋,到家屋裡頭紮營更是大不敬,即使像大哥他們也從來也有進到家屋住過,之前甚至在更遠的地方紮營,我們的營地算是最接近家屋的一次了。當豪華工寮蓋好,也升起了今年的第一把火,我們七人緩緩走向總結和忠仁的老家祭祖,在微暗的樹林當中依稀可見處處疊石,也第一次看到Dama Biun和Nabu的老家,去年堆起來的石牆真美,還好山豬們沒前來破壞呢!

到了老家往往要先生點小火,火的味道會讓祖先知道有人來了,接著找塊適合作為桌子的石板,將預先烤好的醃肉放上以及一些些糖果餅乾,最重要的是「米酒」。由主人先開始maagau(祭禱),結束要點三滴酒(敬天,敬地,敬祖靈)再把酒喝下去,其他人依此類推。這家是忠仁的外婆家,忠仁一進到這邊就非常激動,跟平常搞笑的他完全不同,邊講邊激動的流淚,在一旁錄影的我也忍不住激動起來。對於這種充滿懷舊氣息的空間,我常常會陷入思苦幽情不忍自拔,似乎生命就自然而然的與舊時代連結起來。當所有的人都祭禱完畢,身為主人的總結和忠仁就開始請大家吃祭拜完的東西與酒,這,就是我們到Taki-vahlas的第一次祭禱。

來到Taki-Vahlas已經是2007年的最後一天,剛剛好來的及隔天元旦的跨年換旗儀式。2008年的第一天,在寒流來襲之下我們沿著大河床,往南走去,途中亦經過另一個小聚落Taki-siyoung。河床的兩側因為長年的沖積而形成平台,這裡也成為前人落腳的地方,兩岸的平原上幾乎都是xx的老家。不過這一兩年水量變大,岸邊被沖蝕的嚴重,河床往兩邊擴張,導致岸上的平原地縮減。就這樣不知越過幾次溪,順著水鹿的高速公路,還讓我們與母鹿在兩岸對望好幾分鐘後,來到一個溪谷轉折的地方,上坡,我們來到『壽』的大門。

這是最後一個上坡,來到最接近你的地方
過了這個陡上,我們就來到很多回憶的地方-「壽」。壽算是在內本鹿的中心大鎮,當年的日本學校就設在此處。陡上結束,迎接我們的就是學校的後門,以及通往常盤的內本鹿古道。這裡的樹林就像日本人一樣的愛乾淨,地上沒啥雜草,掉落的楓葉鋪滿地。Nabu說他的媽媽一看到這後門,所有的回憶都出來,激動得哭倒。這裡還是許多部落裡老一輩人家兒時的記憶,最後一輩(祖父祖母級長輩)內本鹿事件的見證者仍有人健在,因此這裡的故事就這樣不斷的被說出。那份很近的舊時代記憶也是促使讓部落裡的人想回到老家的原因之一吧!

我們在學校的升旗台上看到去年的旗子依舊飄揚,每次的探勘總是帶來不同的生命,有些人會繼續走下去,有些人或許就是一次絕響,有兩個則是亙久不變的陪伴著來往的過客-Dama Biun和Nabu,這也是讓我敬佩他們表兄弟倆的地方。也許之前有基金會的計畫支撐,大家也一頭熱,做起事情比較簡單,如今已經沒有計畫,比較像是個人夢想的延續,還願意繼續走下去真的不容易。不管那些沒處理好的溝通與過程,至少我為這樣的心而感動。

這條路就像一個大型的博物館,有太多太多可以解說的媒材,Dama Biun的角色就很像解說員一般一一的為大家道盡許多故事。這個不用手做筆記的老人家懂得還真多,我想是因為他真的有用心去記吧!他就這樣把老人家告訴他的點點滴滴,帶著我們繞了壽一大圈作解說,即使過了這麼多年以後,還是可以想像當年『壽』這裡的熱鬧,小學、行政中心與宿舍、菜圃、靶場、彈藥庫、還有祭拜用的神社,古道往西北通往常盤、朝日、接高雄方向;古道往東南則有吊橋轉入橘、桃林、出今日的上里。東西向的行政人員、補給人員往來以及那些隱沒在岸邊平原的人們,這樣一想,那些面孔就像電影般的浮現在我們所處在的場景。每天小朋友從各方的老家走陸路或是走水路的來到這裡上課,下課再循著原路回去,邊走邊抓魚或螃蟹。物換星移,人事已非,只有山林靜靜的看著。
壽學校圍牆
不明基石(推測為表示方位用)
學校的洗手台(當年已有水泥囉!)
通往"橘"的吊橋頭
橋基疊石
我們在壽的跨年營地
今年是內本鹿『六』年,換旗其實是一種「我們回來了」的表徵。前幾年在經建會的支持下,出了幾趟飛機把部落裡的老人家以及一些走不動的官員媒體送到內本鹿-壽,再從學校那裏各自帶自己的親人回到老家看看,當年應該是內本鹿王朝顛峰的代表作。似乎階段性的計畫案完成,大部份的老家也披荊斬棘的漸漸浮現,接下來能做啥?尋根活動轉了方向變成『老家重建』行動。在Nabu不知道用啥伎倆把Dama Biun拉下水後,去年(2006)開始了重建老家的行動,第一次的工作是整地並且把圍牆搭起來,那次30天的行程,留下來重建的只有三人,另外一位是小Dahu(也是我們茶餘飯後閒聊的人物之一),靠著雙手把一塊一塊七零八落的石頭疊回去,也就是這次上山我們所看到的景象。而我們這一次上山天數僅20天,真正留在老家的工作天大約一周,所能做的就是準備好所有的樑柱。
Share:

2 則留言:

  1. 哇...那顆不明基石,就是日本人在古道沿線埋設的水準點耶~
    水準點跟三角點為不同用途,是用以作高程控制之用,
    大部分的水準點都在目前省道沿線,
    但日據時期有很多古道沿線也有埋設水準點喔~

    回覆刪除
  2. 原來是水準點
    在古道沿線還有看到"山字碑"
    稍後再把這些照片整理上網
    若有任何訊息 在歡迎回應囉~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