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13日 星期一

,

萬山-內本鹿 跨越中央山脈的回家路



萬山-內本鹿
跨越中央山脈的回家路

作者:劉曼儀,鄭亦修,以及內本鹿15年萬山線成員修訂
照片來源:內本鹿15年回家工作隊-萬山線
[本篇為台灣山岳邀稿]

故事的開始
    在內本鹿尋根時期中,最常被拿來說嘴的大概就是「穿越」路線。除了有一位知名的登山家李小石協助帶路外,當時因為行程延宕缺糧的關係,食物不足只能採集野菜,僅剩一些黑糖及乾貨裹腹,再加上要越過中央山脈進入萬山神池後,地形多變,也發生許多找不路迫降的狀況。
    總之,說起這條路線,大概就是一種緬懷的驕傲感,曾經在山上這麼克難過。後來終於翻到萬山地區,讓那邊的親戚朋友招待酒足飯飽。聽聞著過去尋根時期的戰績,心中也不免心生一股嚮往,這條路徑不僅只有橫越中央山脈的價值,同時也是懷念前人的篳路藍縷之路,再來也是很重要的一條探親路呢!
    內本鹿12年時的回家行動,我們曾經選擇一條穿越的路徑,是從出雲山林道攀登上出雲山再接上內本鹿古道,進入鹿野溪流域。當時,我們在出發地茂林鄉,跟幾位部落長輩詢問路線狀況時,萬山村的寶哥(林福寶先生)說;「你們會後悔的!」因為他們的認知中,爬到那麼高在下切是傻事,再者那條林道年久失修,芒草長的應該會很驚人。當時已經是出發前夕,沒有回頭路了!但也在那時聽到部落的人會走的路,是從南邊一點的「最低鞍」翻過去就順著河床,「下去就是內本鹿了!」這段話謹記於心,也為萬山村口中的穿越路線埋下了一個伏筆。
   
萬山-內本鹿的淵源與姻緣
    布農族大約在1872年左右陸續進入到內本鹿區,內本鹿Laipunuk,所指的就是在這裡的族群-今位居高雄萬山村的族人。這裡是鹿野溪流域的上游,在那個時代是萬山Oponoho的傳統領域,是獵場,也是耕地。當時布農族人來到此,雙方經歷一番抗衡,最後布農族人以火槍、鐵鍋、山肉取得土地的讓地權,而每年也已收成的小米作為回禮。後來還有不少通婚的狀況,至今萬山與內本鹿後代(延平鄉,特別是鸞山村與桃源村)都有許多親戚關係。其中有一個舊社madaipulan社,甚至在舊聚落的建築規劃都有點受到影響,而該社也有不少家族是與萬山通婚的。


    在上山之前,領隊Katu特地也到萬山村尋親訪路,一聊之下真的好多親戚關係,只是耆老們近年已很少再走這條路徑,像寶哥說在退伍後有陣子採愛玉,可以3天時間從舊萬山到內本鹿來回,扛著60幾公斤的愛玉也輕鬆自如,後來活動範圍大多只到萬山神池。

    這區也並非沒有登山紀錄可以查詢,事實上在我們啟程之前剛好就有登山隊伍走過,只是透過部落長輩的記憶,即使是那麼簡單的幾句描述,對這條路會有一種更深刻的情感。有種被同意與被祝福的感覺,也有一種來自長輩悵然若失的感覺。「沒有甚麼人在走了!只有我在走了」,試著把老人家那20幾歲少年時期的記憶喚起,即使是30-40年前的記憶。無論是透過google地圖,或是老人家手繪路線圖,只是對那空間僅存的記憶說了幾個點,剩下的就靠我們一行八人去找路了!


楊詠程繪製

探勘成員:katulangusanudahuhusung、小郁、亦修郭熊(共8)
預定行程:
Day1:茂林集合-濁口溪登山口C1
Day2C1-上攀聖誕紅索道頭-下至濁口溪1號營地C2
Day3:上切到萬頭蘭山東南稜-1981後鞍紮營C3(揹水)
Day4C3-多多樂溪-檜木營地紮營C4
Day5C4-萬山神池C5
Day6C5-鹿野溪流域-madaipulan C6
Day7madipulan聚落群-鐵線斷橋-鹿角坑-壽駐在所C6
Day8:前往Takivahlas家屋
Day9Takivahlas-大崩塌地營地C9
Day10C9-延平林道T字路(對外聯繫)-46K工寮C10
Day11-12C10-30.5K與回家主隊會合後下山

注意事項:
1.          本路線為部落之傳統領域,途經許多家屋遺址, 入山有許多禁忌,特別是舊聚落的所在。入山前建議多詢問部落資訊與同意。

進入濁口溪流域,初訪舊萬山
    大年初四,萬山隊的8名成員從各地前來,在萬山社區會合。一方面彼此認識接下來13天要緊密上山生活的新舊面孔,一方面從過年養肉假期中,調整自己要進入山上的身體的狀態。
出發前,在萬山村的活動中心裡,看著舊萬山部落的立體展示模型,耆老寶哥指著路線侃侃而談,對於這條過去萬山魯凱和內本鹿布農的連絡道路,已數十年沒有使用了,而如今我們帶著萬山人的祝福,和內本鹿布農的後裔,要穿過中央山脈的萬山神池,走到鹿野溪流域的老家,不禁讓人在歷史之情中,對接下來的未知旅程感到暗自期待又帶著一絲絲激動。
第一天我們靠著吉普車沿濁口溪床前往舊萬山登山口。在搖晃昏暈中,聽寶哥斷斷續續地說古道今,忽然車隨溪轉,眼見兩隻山羊在溪床邊開始分頭逃跑!正感慨自己甫開完刀眼睛不好的寶哥,率先眼尖地指明給我們看,獵人的眼睛早已穿透了這條溪谷。
下午三點左右,一行人停車落定紮營,我們在萬山後裔的帶領之下,出發前往舊萬山部
落。部落青年阿亙的帶領在入口處祭禱,隨之陡下進入舊萬山。山坡上小小的石版屋遺跡一座座堆疊,其中的隔間配置依稀可辨,相較於內本鹿地區的布農族家屋,這區所使用的石板材瞭比較精細,「這是我的外祖母的家」、「這戶是當年家裡有人當日本警察」、「你看就這戶有做水泥門,地位不同」。在活動中心裡有著一個舊萬山聚落的模型,曾經在此山中居住的相當大的聚落,曾經有30幾戶200多人居住在此,在民國45年遷居到現今的萬山部落。

陡上萬頭蘭山後,跨越重重小地形來到萬山神池
第二天才是我們重裝行程的正式開頭,隊員們彼此適應著沉重的裝備與隊友的步伐,順著一般進入萬山岩雕的路線前進,在一號岩雕附近的營地紮營。因為接下來將接近神池溪的匯流口才有明確水源,因此接下來大家將揹水陡上萬頭蘭山(1475m)

接近1721山頭有了好的展望,甚至看到第一天濁口溪底紮營的彎頭,但崩塌的地形也隨之而來,直洩溪底的崩塌面地形,看似驚悚但路徑幾乎是沿著稜頂爬行前進。一整天處理了許多小地形,隊友敏銳的野外經驗,帶領我們巡著水鹿等動物的足跡,郭熊仗著跟著水鹿走就會走到溪底,也讓我們在這天順利抵達有水源的多多樂溪,一切就像是預備好的檜木平台營地,我們像是得到禮物般的小孩似的開心雀躍,終於解除限水了!
第五天,我們陡上陡下前往中央山脈的越嶺點-萬山神池,越過它就準備下切鹿野溪上游,進入內本鹿布農的傳統領域。這段有好幾處近乎垂直的攀爬,幾乎是用身體貼著盤根錯節的大樹岩稜而上。攀爬時布農夥伴幾度覺得cinpising(突然的驚嚇)這個字,有幾段拉繩一恍惚就會摔落,對於平時不走峭壁路的布農青年後裔來說,這是山羊的路啊!心中不免懷疑,這真的是萬山通往內本鹿會使用的路徑嗎?



經過好幾段杜鵑為主的風大山稜,攀爬過不知多少處的樹根,終於看到沿著通往神池的伏流小溪流緩緩而上。就像是來到另外一個靜謐的結界,霧中抵達萬山神池,眾人不顧著冷冽趕緊拍了幾張霧中神池的合照。而營地要沿著神池右邊邀繞過一片崩塌,來到神池的東側營地。在經歷過白天的浩劫,進入神池畔紮營也安撫了眾人之心。家,也越來越近了!


揮別萬山神池進入鹿野溪的近鄉情怯
離開萬山神池後,今天是最後一段不確定性的路。當時老人家的只是就是沿著神池的右邊慢慢走,選擇最低鞍,下去就是鹿野溪了(內本鹿)」。很簡單的幾句描述事實上我們還是花了一些時間,尋找好走的路循著動物的足跡,來到一處翠綠的乾溪溝,此景有如時空通道,越過這通道,我們就跨越中央山脈,要進入內本鹿了!

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半漏斗狀的崩塌地形,到處都是大面積裸露的岩石土坡,其間涓涓的細流,則大概是鹿野溪的小小源頭之一吧。到了這裡,大家的壓力都釋放了,因為接下來就是清楚的看到接下來幾天的路,是熟悉的的內本鹿區域。

向源侵蝕嚴重的鹿野溪,一開始我們幾乎是在順著崩塌地的邊緣緩緩切到河床。地上滿滿的動物痕跡與排遺,更有一閃而現的山豬,先我們一步也指引出下切到溪床的最佳路徑。到了溪床,雖是相當清楚的路徑,但河床路踢起來腳底也開始有感覺。所幸,鮮少有人造訪之處,動物們也特別缺乏警覺性。碰到有隻年幼無知的小水鹿和媽媽走散了,讓我們在溪流的聲音與逆風掩護下,一嚐追蹤動物的癮,悄悄靠近到離它十多公尺的距離,牠還自顧自得舔食著溪水中的礦物呢~

Madaipulan水流混濁之地
      進入內本鹿第一個舊部落-madaipulan,這個河階上的舊部落,當時也是最多布農與萬山通婚的聚落。最密集的家屋群有壯觀的石板鋪面的大前庭,且有穿過部落家屋的中央走道,每一戶之間有長形的石板立著作為側門的門面。家屋之先的相通與密集程度,跟內本鹿其他地區所見的散居形式較不相同,推測可能是受到萬山建築的影響。

      而後沿著鹿野溪而下,我們到了日治時期內本鹿的中心壽,在這裡有彈藥庫、蕃童教育所等種種遺跡,日本酒瓶俯拾即是,感覺像是一段不久前的歷史,但部落遷移人去樓空,古道早已年久失修,柔腸寸斷,若非內本鹿後代努力尋根,這些舊路、舊部落、舊故事,早已塵封於歷史,由大自然收回了。萬山隊伍駐在所的升旗台上,換上內本鹿15年的旗幟, 象徵對於傳統領域的自主權。

      除了萬山隊之外,從延平林道入山的主隊,是否還在家屋處等著我們會合呢?隨著時間近晚,我們步步進逼,心中對回家的期待,也升到了最高點,終於那山上的家、內本鹿霍松安家族的家屋,和諧地矗立在眼前升起屋內的火,輕煙在屋頂散出去,整棟房子開始呼吸,活了起來。主隊已經離開了,但留下了紙條告知行程,讓我們得以下山的途中相會。
       我們在家屋多待一天當作休息天,而領隊Katu也趁機去整祖父的家。這裡曾是部落巫師祖父的家,因此會有許多人登門拜訪與求助,甚至有些祭儀也可能會在此進行。在聚落中顯得相當大型的豪宅,除此之外門牆的駁坎外層,還有類似擋土牆的設計。Katu的夢想是能把內本鹿與萬山的家族歷史寫成一部歷史小說,相當期待。


內本鹿15相遇在在回家的路上
      我們從鹿野溪沿著過去林業開發時期的背工路返程,切上去接延平林道的盡頭,然後沿著50幾公里的延平林道一路下山,每日都快速地行進著。在這些路上走了好幾年,對於河溝每年因天災而擴大、崩塌地的肆意擴張,不禁有些擔憂;而一路上這些人造的柳杉林,相較原始多樣林相下的生機盎然,又顯得比較冷清寂靜,令人嘆息。
期盼已久,我們終於在林道接近30K處和回家主隊興奮地會合,我們也將背負著好幾天-來自萬山的補給品,一一送給了主隊,孩子拿到糖果大人拿到davus(),皆是陣陣的歡呼。在好幾天的好天氣後卻再相遇的這天,又濕又冷。原本寬闊的營地因為兩隊的雨中交會,該有的侷促與凌亂都有,但溼地上的圍火聊天卻不可少。跟回家重要的精神領袖tama nabu報告我們走了路。
內本鹿萬山線,牽繫著中央山脈兩側,濁口溪與鹿野溪的幾代情。雖然曾經在舊聚落裡居住過的老人家已都不在,但後代對於山的另一邊的親戚,仍感相當熟悉。布農族遷來遷去,一報出家族名,多少會帶出許多的關係,或遠或近的山中民族。這一路感謝萬山的長輩們的資訊與出發時的帶領,希望有機會兩邊可以相遇內本鹿。

內本鹿回家行動

台東延平鄉的布農族人從2000左右,主要由布農文教基金會發起尋根行動。在2002年以直升機將當時在內本鹿地區出生的老人家載回舊部落,以此時間稱之內本鹿元年"。內本鹿6年霍松安家族開始回家進行家屋重建行動,自此每一年約以12-1月時間回家,持續至今邁入內本鹿第15年。



延伸閱讀:

Kulumah內本鹿-尋根踏水回家路-劉曼儀,遠足文化出版社

Share:

1 則留言:

  1. 實際上 laipunuk的 punuk就是一個借詞 借自古萬山話的 ponog -> ponoho 衍生 'o-ponoho 來自ponoho

    這裡應該本來就是萬山的祖居地之一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