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30日 星期二

,

第一屆 Min Bunun 實驗班,走在成為人的路上

Bunun,人
Min Bunun,成為人

顧名思義,這個課程就是希望培養身為一個布農人所應具備的品質與技能。課程的源起可以從 Tama Nabu 多年之前所說的一段話講起,他說:我們都在經歷一個 min bunun 的過程,我們已經脫離山上的生活環境太久了,忘了山上的文明曾經如此被建立流傳,歷代祖先的尋覓遷徙都是為了生活所需,然而一旦被迫無法遷徙常居於平地,是否有些原本屬於我們的也漸漸的被遺忘?因此這幾年來內本鹿後裔嘗試找回屬於他們的山居文明,在此同時,也希望將這套傳統知識分享給更多的人。這個課程如是生焉。

在去年(2017)九月底第一屆的 Min Bunun 課程正式開課。延續兩個多月的時間,利用每隔周的周末,九位來自全台各地不同背景的學員,齊聚在 Pasikau 部落,一同向布農文化學習。

然而除了分享布農智慧之外,這個課程實際上還有另一個目的。期末入山時,曼儀藉著抽到的歐卡說出了心裡的初衷:「辦這個課程其實除了分享我自己這幾年在內本鹿這裡參與的經驗跟知識之外,更重要的是希望能夠找到更多的伴,讓更多的力量進來,一起做這邊的事。」

而所謂「這邊的事」究竟是什麼事?

由於部落下遷與經濟型態轉變的關係,現在部落的孩子接觸山的機會少了許多,連帶的對自己的傳統領域、祖居之地也缺少了一份情感連結,更別提那些在山中生存所應具備的技能。內本鹿 Pasnanavan 希望成為部落與山林的連結。我們認為孩子的山林課應該要是像數學課、國文課一般的基礎教育。過去孩子的山林能力習得可能是跟著爸爸、叔叔上山耳濡目染學會的,既然今日已是義務教育的時代,那我們就用課程的方式去延續那些能力,也讓孩子從小就跟自己的土地連結。

Min Bunun 的課程正有意培養這樣的師資,在未來能一起帶著孩子上山。換言之,Min Bunun 的課程一方面是培力青年傳統布農的山野能力,另一方面更希望透過這群青年去帶領部落孩子的小小 Min Bunun 課程,讓文化得以在實踐中傳承。

以下簡要的紀錄這個延續兩個多月的課程。


布農的遷移史與內本鹿/Tama Katu

整個課程在 Tama Katu 的吉他領唱與說故事中開始。這次的故事講述的是布農人從口傳歷史到文獻記載中的遷移過程,其中有為追逐耕地的自發性遷徙,也有出於被迫的搬遷。故事也連結到了內本鹿延續多年的回家行動,從整體的歷史脈絡來看待現在我們在做的事,以及我們所處的部落與背後這巨大山體之間的關係。

對學員來說,這樣一段以布農族為中心的史觀,是看待台灣這塊土地幾百年來的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不同角度。這座蕞爾小島自古以來就有這麼多的族群在此生活、交流,多元的史觀是我們全面了解這個社會的基礎。而理解這段歷史,更讓學員對未來要學習的這套文化更有感情。

Tama Katu 為學員解說布農族遷移的歷史



布農民族植物/鄭漢文校長

鄭校長在課程一開始就拋了一個問題給所有學員:有沒有什麼植物讓你覺得很親近,甚至覺得你自己就是那個植物?

過去的布農人生活在山林之中,森林中的一草一木都是朝夕相處的鄰居。在累積了好幾個世代的生態智慧之後,他們學會辨別各種植物,更知道每個植物帶給人類的禮物:什麼可以吃、什麼有藥用、什麼又可以拿來生火或蓋房子,因此植物更是生死與共的朋友,人與植物的關係是很親近的。今日的我們大概比較難想像這樣的世界觀,畢竟我們日常所見大概就是馬路、紅綠燈、百貨商場,因此我們對空間的描述通常也是像中山路轉角的便利商店之類的,但對過去的布農人來說,世界是各種植物構成的,舉目所見都是樹草,他們更可能出現像是長滿無患子的溪谷這類的地名。更常常有許多的布農人名都是以植物命名。

鄭校長認為對植物的認識必須要與他親身接觸,不單單是看,更可能是摸、是聞、是嚐。他帶著學員在桃源國小的校園裡認識植物,隨手拿起了無患子(dahudahu)的葉子要學員吃吃看。無患子除了拿來洗手洗衣之外,也具有清淨大地的功效,而它的葉子特苦,更是從前布農人告誡孩子要能吃苦的教材。其他像是構樹(huna)的樹皮以前會拿來打陀螺,葉子則有消炎的功效;月桃(sizul)則是前人的胃藥,只要小朋友吃到不淨的水或食物,老人家就會拿月桃的種子給孩子吞下......,森林裡處處都是前人生活的記憶。

鄭校長讓大家試吃月桃的種子



山野生活技能/Tama Dahu

與獵人入山的課程原本規劃兩次,但一次遇雨取消,因此學員無不把握只剩下一次走 mamahav 的機會。mahav 是布農語辣椒的意思,mamahav 指這個地方有很多辣椒,屬於日本政府所開的內本鹿古道的東段。在過去這邊就有一些家族遷居於此,今日仍可見到疊石家屋的遺址,有些三石灶還清晰可辨。今日這個區域已經被政府訂為台東蘇鐵保留區,需要特別申請才能進入,過去日治時期的清水駐在所則僅留下駁坎平台,與林務局的工寮惺惺相惜。

還給自然的mamahav家屋遺址


這趟入山課的設計除了親眼見證歷史之外,更為了教授山野生活的技能。一開始 Tama Dahu 就為學員上了第一課:入山儀式。眼看著 Tama Dahu 以自己釀的小米酒(davus,布農語「甜」的意思)對山靈祭告。入山儀式並不僅僅是儀式,更隱含了布農的自然觀。在布農的世界中,萬物皆有靈,在與自然互動的過程中,你必須以自己的靈與萬物的靈對話,如果靈對了,人事便能圓滿。

抵達營地之後首要的工作便是搭帳、搭灶與生火。過去布農人在造屋的過程中非常重視 ka baning,搭灶,因為那是一個家庭烹煮食物餵養所有成員的地方,甚至灶裡的火是永遠不會滅的。生火則採用飽含油脂的二葉松片作為油柴,布農語稱為 sang。松火具有一種淡甜的清香,聞起來非常舒服,那想必是代代布農人記憶的味道。

我們可以把這樣一個生活系統視為過去山居的簡化版,一面外帳便撐起了屋頂,三顆石頭或三根木棍便架起了灶,能夠擋雨煮食。近代的布農族人雖然已不在深山中生活,但許多人的工作仍然離不開山林,這樣一個簡易的生活系統便是他的工作的記憶。解決了吃住的民生問題,山上的工作才可能順利進行。

Tama Dahu示範以石頭或木頭作灶


布農款後揹式網袋/Tama 國良

布農族的網袋常見的有兩種款式,一種是斜背的sivazun,另一種則是後揹的davaz。一般男性上山狩獵都會使用後者,搭配頭帶與肩帶,頭帶可以負重50公斤,肩帶分擔30,要背八、九十公斤重的獵物是沒有問題的。這次的課程也包含了製作自己期末上山要使用的davaz,並找來花蓮卓溪鄉清水部落的國良老師教授編織。

學員的團隊發牢騷日誌,畫下davaz的原型


過去的網袋都是以麻繩製作,那必須要經過採麻、刮青、日曬、揉線等繁複的材料處理工續。現在的獵人也喜歡使用尼龍線,因為防水的特性在山區就算淋濕也不會吸水變重。本次課程則是使用工業用棉線,讓未來學員也可以為自己的作品染色。

一開始國良老師為大家丈量線材。這網袋是量身訂做,你可以依照自己的腰寬、背長、需求,選擇不同的尺寸大小。而且因為網袋基本上就是一張大網,所以想要變小只要收折即可,伸縮自如。你甚至可以依照自己的需求編製不同的側袋。

起編織後便是無止盡的打結工作。說到底,網袋就是無止盡的結所構成的,只在某些關鍵點做些變化。但也正是這少數的關鍵點賦予了整個網袋的型,常常一個小細節就會影響到最後的成品。國良老師回想當初自己學習的時候,因為發現網袋破了找不到人補,才起心動念找到馬遠東光部落的一位老人家學習。而且很多的時候是在自己的錯誤中嘗試,做了又拆拆了又做,才在其中慢慢理解前人的智慧。他也勉勵學員,第一個做的網袋不管再怎麼醜都不要丟,一定要留下來,那些錯誤的痕跡都會是未來的老師,你看到了就知道那些地方應該注意。也或許是受到老師的故事的啟發,這次的學員當中也有許多人經歷了拆掉重練的痛徹心扉。

編織其實是一個很個人,但也很團體的課程。大部分的時間每個人得默默的面對自己的手中的網,慢慢的編,等待他長大,也得時時刻刻注意不讓她長得變形。這個過程其實沒有人可以幫你走過。然而,你也知道如果只有你一個人你可能很快就會放棄了,正是因為身旁的夥伴有著相同的目標,才讓大家有了一起前進的動力,在迷途編錯的時候互相提點、打氣。

學員專注於編織,編到天荒地老


期末入山/Tama Dahu、曼儀

整個課程的最後以一趟五日的山旅作結,學員將應用過去兩個月來所學到的技能與知識,並帶著自己編的網袋進入內本鹿的山區。這次選定的路線是延平林道,在過去是延平鄉的族人上林班工作的地方。自從台灣林業禁伐後,這條林道便失修,如今僅通車至8k,再往內就只剩下獵人與山老鼠的足跡。對 Tama Dahu 來說,這其實是一條傷心的路,小時候不懂事時總是跟著爸媽上來林班工作,然而長大後他才知道,原來族人在當時的林業政策下上山砍樹造林,反而變成破壞家鄉故土的推手。如今這一帶山區經常性的崩落,似乎是山在痛苦的呻吟著。

然而如今這條路成了內本鹿回家行動的主要幹道,Tama Dahu 更希望這裡成為布農傳統山林知識的教育場地,可以帶更多部落裡的孩子上來,不僅學習山野技能,也見證山林被破壞的歷史,從而學著保護自己的土地。今年八月的時候,Tama Dahu 也帶領了一些志工、學員們在19.5k處搭建了第一座工寮,讓未來的學員與族人使用。

經過兩日的行腳,全員抵達19.5k工寮

這次的期末山行還特別安排了每個人獨宿的夜晚,學員必須獨自一人在野外過夜,包含搭設天幕(或尋找遮蔽物)與生火煮食。另外每位學員也各自準備一個教案分享,包含了充滿靈性的:水之吟唱、睡前瑜珈、力量動物冥想、歐卡分享;民以食為天的:玉米餅製作、針頭咖啡;專業的裝備打包、青春洋溢的飛舞螢光棒、深入接觸自然的赤腳走路等等。

多說無益,便看看學員為這五日山旅所留下的影片吧!



最後,學員皓淳也為這整個課程製作了回顧影片:




Share:

0 意見:

張貼留言